8月13日至8月18日,西南医科大学“伞绘乡梦,岐黄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泸州分水岭镇董允坝伞里景区开展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采用全程直播的形式,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社区宣传等多种方式助力泸州分水油纸伞产业乡村振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非遗文化。
游伞里古街,观制伞工艺——伞里古街、制伞工厂
8月14日上午, 实践团队沿着伞里古街长廊追寻非遗足迹,感受当地历史底蕴。在毕六福制伞厂,近距离观摩制伞过程,并对工作人员进行采访。
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独特,分有108道工序,全部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且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每一步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现在,油纸伞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深析非遗文化,播撒传承之光——谈毕六福生平,学习非遗工艺
8月15日,团队前往油纸伞博物馆,采访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毕六福老先生。毕六福老先生表示:自己几岁时就开始学习如何制伞了,从小父亲就教导他,“规规矩矩做伞,踏踏实实做人。”从事油纸伞制作几十年来,毕老先生坚持如一,他每天坚持行走一万步,让自己的内心趋于平和,才能更专注于油纸伞的制作当中。2016年,毕老先生手工制作的直径16.2米重1000多斤的“天上漓江”油纸伞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伞王”。
参观油纸伞博物馆的时候,镶嵌有艾叶的中草药油纸伞夺得大家的目光。为了走“进”油纸伞,团队亲身体验了非遗技艺,充分把中药文化融入油纸伞制作过程,实践颇有效果,工作人员表示将在后续会推出更多与中草药相关的油纸伞。
讲好非遗故事,传递文化之火——对分水油纸伞和中草药文化的宣传
8月16日至18日,同学们在奥体社区、金井湾社区、水井沟及校内开展油纸伞文化科普宣讲系列活动。活动以油纸伞文化和中草药文化为主题,精美的油纸伞吸引了不少行人目光,有老一辈人曾经从事过油纸伞制作,现场讲述着他们与油纸伞的故事,从他们娓娓动听的讲述及明亮炽热的眼神中,团队成员仿佛看见了他们曾经与油纸伞的光辉岁月和难以割舍的羁绊。
此次活动,同学们信念与责任同行、汗水与笑容交织,收获了成长、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信念。领悟到油纸伞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传承、伟大的工匠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宣传之光让油纸伞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弘扬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